雷速体育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的体育场馆逐步恢复开放,沉寂多时的击剑馆再次响起金属剑刃交击的清脆声响,在这股复苏浪潮中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成为了一位关键推动者,她不仅致力于推动击剑运动的全面重启,更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群体,强调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是当前工作的核心,王钰在接受专访时,分享了协会在促进青少年击剑运动恢复方面的努力与思考,以及她对这项运动育人价值的深刻见解。
击剑馆重启:从沉寂到生机勃勃
“听到孩子们在剑道上奔跑的脚步声、看到他们面具下专注的眼神,我深深感受到体育带来的生命力。”王钰感慨道,过去几个月,受疫情影响,北京市多数击剑馆处于关闭或限流状态,许多青少年学员的训练被迫中断,随着形势好转,协会联合各区体育部门,制定了详细的复工指南,包括场馆消毒、人员限流、健康监测等措施,确保安全有序恢复。
王钰介绍,协会通过线上平台组织了多场“云击剑”活动,帮助孩子们保持兴趣,但虚拟训练无法替代实战体验。“击剑是一项需要面对面交锋的运动,它讲究距离感、时机把握和即时反应,孩子们渴望重回剑道,与伙伴们切磋技艺,这种互动是线上课程无法复制的。”她补充道,自场馆重新开放以来,报名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人数显著回升,许多家长也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。
在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,记者看到,小学员们身着白色击剑服,在教练指导下练习基本动作,一名10岁的学员兴奋地说:“我终于能再和朋友们比试了!虽然要戴口罩,但挥剑的感觉太棒了!”王钰指出,这种重返运动的喜悦,正是协会努力的目标。“我们不仅要恢复训练,更要营造一个安全、快乐的环境,让孩子们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。”

快乐击剑:超越竞技的育人理念
王钰强调,击剑运动的核心价值不应局限于竞技成绩,而在于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。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融合了体力、智力和心理素质,这是一门生动的挫折教育课。”她解释说,在剑道上,孩子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、尊重对手、管理情绪——这些品质将受益终身。
协会近期推出了“快乐击剑”倡议,鼓励教练和俱乐部淡化功利性竞争,注重体验式教学,通过游戏化训练提升趣味性,组织小型交流赛减少压力,并引入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孩子应对比赛焦虑,王钰分享了一个案例:一名原本内向的男孩,通过半年击剑训练,变得开朗自信。“他母亲告诉我,孩子现在遇到困难时不再退缩,而是像在剑道上一样,冷静寻找解决方案,这就是击剑的魔力。”
王钰认为,击剑的礼仪文化对青少年德育尤为重要。“从赛前敬礼到赛后握手,每一环节都传递着尊重与纪律,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优雅地赢,也学会体面地输。”她表示,协会正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进入更多校园课外活动,让这项运动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。
挑战与创新:适应后疫情时代需求
尽管复苏势头良好,但王钰坦言,击剑运动仍面临挑战,部分家长对聚集性活动心存顾虑;长期停训导致一些学员技能生疏、兴趣减退,为此,协会推出多项创新举措,开发家庭击剑课程,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;利用科技手段,如VR模拟训练,弥补线下不足;加强教练培训,提升教学质量。
王钰特别提到,协会注重差异化教学。“每个孩子参与击剑的初衷不同——有人想锻炼身体,有人想交朋友,有人梦想成为冠军,我们要尊重这些多样性,避免‘一刀切’的训练模式。”她介绍,近期举办的“北京市青少年击剑友谊赛”就取消了排名奖励,转而设立“进步奖”“团队奖”等,鼓励全员参与。

在推广层面,协会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击剑科普视频,邀请奥运冠军分享故事,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,王钰说:“我们希望打破击剑‘高大上’的刻板印象,让它成为一项贴近生活的运动,一把剑、一套护具,就能开启一段充满乐趣的旅程。”
构建可持续的击剑生态
展望未来,王钰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围绕“健康、快乐、成长”的主题,构建更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发展体系,计划包括:与社区合作建设公益剑道,降低参与门槛;建立青少年击剑人才库,提供长期培养路径;加强国际交流,引进先进教学理念。
“体育的本质是育人,而非单纯的竞争。”王钰总结道,“我们看到,当孩子们重回剑道时,眼中闪烁的不是对奖牌的渴望,而是纯粹的热爱,这种快乐,是推动击剑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。”她相信,随着更多支持措施的落地,击剑将成为北京市青少年体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在采访结束时,王钰向广大青少年和家长发出邀请:“来吧,拿起剑,感受这项古老运动的魅力,无论未来你是否成为冠军,剑道上的每一刻都将成为成长中的宝贵财富,让我们一起,在交锋中学会坚持,在汗水中收获快乐。”
正如王钰所言,击剑运动的复苏不仅是场馆的重新开放,更是一场心灵的唤醒,当孩子们再次奔跑在剑道上,他们找回的不仅是技艺,还有那份属于体育的纯粹喜悦——这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,我们最需要的礼物。